免費外借的輪椅和拐杖等醫療器材方便市民
  羊城晚報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張芳菲 攝影報道
  昨天下午,汕頭市金平區海平街道的低保戶梅某鴻老人,拿著一張當地民政部門贈送的“愛心卡”,高高興興地來到位於汕頭市區南海路2號的“存心慈善超市”,免費領取了一箱方便面、一袋5公斤裝的精製大米和一瓶花生油。
  臨近春節,羊城晚報記者採訪發現,這家開張剛“滿月”的粵東地區首個民辦愛心超市,近日也迎來了紅火的“生意潮”,不僅低保群眾成了這裡的常客,許多熱心街坊也經常前來幫襯獻愛心。作為慈善超市的發起成立單位,汕頭市存心慈善會認為,會員制和半市場化運作的扶困新路子,是維持這個愛心超市正常運轉的兩個主要原因。
  低保戶購物享五折優惠
  昨天下午,羊城晚報記者在存心慈善超市裡看到,該超市的經營面積大約只有100平方米,店內環境整潔而乾凈。排放整齊的貨架上除了大米、方便面、食用油外,還有牙刷、衣服、被子、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在超市門口,則擺放有不少輪椅和拐杖等醫療器材,“這些是供免費借用的,方便有需要的街坊。”超市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
  與其他普通超市不同的是,這裡擺放的商品標簽上都有兩個價格,其中一個是“低保價”,另一個則是“愛心價”。“低保價”是銷售給“低保戶”的價,商品的價格為市麵價格的50%左右;“愛心價”則與市麵價格持平,供普通市民選購,市民以“愛心價”購買商品後,超市會將這筆收入作為存心慈善會的慈善基金,用於維持超市的正常運轉以及救濟困難人士。
  “愛心卡”贈送五百低保戶
  據汕頭市存心慈善會會長蔡木通介紹,慈善超市是汕頭市的創新項目之一,在當地民政部門的積極支持下,首期爭取到彩票公益金55萬元投入。存心慈善會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額度,製作“愛心卡”,資助該市中心城區540餘個低保戶群眾,讓其成為超市的會員,並建立長期跟蹤幫扶檔案。
  蔡木通說,他們製作的“愛心卡”可由社會熱心人士或企業出資購買,贈送給有需要的困難群眾,這些受助群眾每月可憑卡到超市裡領取80元的生活用品,如大米、食用油、方便面等,而汕頭市其他非會員低保戶到超市購物每月也可限量享受五折優惠。
  據慈善超市的負責人蔡建華介紹,開業一個多月來,汕頭市內許多低保戶聞訊前來這裡購置生活必需品,幾乎成了超市的常客,令人感動的是,不少街坊市民瞭解了超市的性質後,也紛紛來到這裡消費,奉獻愛心。
  善款使用做到公開透明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早在2004年,汕頭市民政部門就在粵東地區率先試水“慈善超市”。不過,當時的“慈善超市”不從事商業經營,只是接受政府支持和社會捐贈,再把獲得的物品免費發放給困難群眾,其功能相當於一個“中轉站”。最終,這個只送不賣的“慈善超市”開張僅一個多月,便因缺乏穩定的捐贈來源而“斷糧”謝客。
  蔡木通說,除了向社會熱心人士和單位募捐善款和物資外,慈善超市想要求得生存與發展,自身應該有“造血功能”。為此,汕頭存心慈善會利用原存心善堂這一慈善品牌,為粵東地區首個民間慈善超市探索出了一條會員制和半市場化的經營路子,實行慈善與商業運作相結合的良性循環模式。
  羊城晚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慈善超市在供貨端除了接受熱心公益的企業與個人捐贈外,還利用超市自身經營所得批發採購物資;在銷售端,針對購買對象實行階梯式定價,對特別困難對象實行定額免費發放,對低保等生活困難對象實行折價優惠銷售,對普通市民實行平價銷售。
  “超市以慈善為目的,借鑒商業運營模式,把經營所得購進日常用品,再投入於慈善超市的運作,持續幫助更多的困難群體,實現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蔡木通說,慈善超市依托存心慈善會的力量、資源和社會影響力來管理運營存心慈善超市,每個月定期在汕頭當地的權威媒體上發佈善款使用明細,做到公開透明。編輯: 牟青  (原標題:汕頭“存心慈善超市”開創扶困新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27guzig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